8月15日,生態環境部為第八批國家生態環境科普基地授牌,三峽集團生態工程中心長江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長江珍稀植物研究所喜獲這一殊榮。這對以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為己任,多年護江、護魚、護綠的三峽人而言,又是提升三峽珍稀植物保護與共抓長江大保護工作的一個新契機。
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要求加強國家科普能力建設。國家生態環境科普基地是展示生態環境保護科技成果與生態文明實踐的重要場所,是國家特色科普基地的重要組成部分。借助獲評契機,三峽珍稀植物科研與保護工作將從“養在深閨”走向大眾科普,使大眾讀“樹”更簡便、更輕松,讓三峽生態環保之“樹”飛入尋常百姓家。
生態環境科普基地的重要職能是向公眾普及生態環境科技知識、宣傳生態文明建設成就。長江珍稀植物研究所獲評國家生態環境科普基地,既是對三峽集團多年搶救保護長江流域珍稀植物工作成果的充分肯定,更是對三峽集團助力提升全民生態與科學文化素質的更大期待。我們要提高站位、凝聚共識,賡續發力,持續推進科普基地的科學化、標準化、特色化建設,在科普設施配置、科普課程研發、科普活動組織、科普團隊建設、科普品牌打造等方面深耕細作,積極打造凸顯三峽優勢、具有三峽特色的優質科普陣地。要堅持樹立新發展理念,將科研與科普深度融合,實現科研科普雙向奔赴,展現三峽使命與擔當,傳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價值觀念,讓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核心理念深入人心。
三峽地區素有長江流域“綠色寶庫”“物種基因庫”之稱,擁有大量珍稀、特有植物,保護長江流域特有珍稀資源性植物是共抓長江大保護工作的重要課題之一。三峽珍稀植物成百上千,科下有屬、屬下有種,就是同一個種里,還有不同亞種、變種,普通人如墮云霧,難以辨認。我們需開動腦筋,創新科普形式,持續推出優質的科普產品,讓植物科普既上“云端”又接“地氣”。多年來,長江珍稀植物研究所作過很多有益嘗試,如組織師生研學、制作標本、提取植物精油、“云科普”等,通過多樣的互動體驗方式,講述“活化石”荷葉鐵線蕨、“植物大熊貓”珙桐等古老生物的奇妙生命故事,讓公眾了解自然的法則,探索生命的堅韌和神奇。此番獲評后,我們更應該多管齊下,打開“園”門,讓珍稀植物走出“科學殿堂”,走進大眾,普及人們喜聞樂見的科學知識,讓小眾科學走向大眾科普,聚集起高黏度粉絲群。
放眼三峽壩區,除了剛評上的國家生態環境科普基地以外,還擁有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國家水情教育基地三峽工程,全國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三峽大壩旅游區,農業農村部宜昌中華鱘保護基地、三峽工程魚類資源保護湖北省重點實驗室、 湖北省科普基地中華鱘研究所,三峽庫區珍稀資源植物湖北省重點實驗室、湖北省科普教育基地長江珍稀植物研究所,世界最大的水電工程專題博物館、全國水電科普基地三峽工程博物館,國內大型綠色零碳數據中心三峽東岳廟數據中心,中國水庫大壩科普基地三峽展覽館等諸多特色專業資源。這些場所,密集而又難得,需要進一步協同合作,推動特色專業資源科普化,有效拓展多元化科普服務供給,實現信息互通、資源共享,連同大國制造、大國重器、三峽文化等內容,培養大眾尤其是青少年等重點人群的家國情懷,培植文化自信的一片沃土,共同譜寫三峽珍稀植物保護與共抓長江大保護的新篇章。(齊飛)
發布日期:2023年08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