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繁體版 | English

    “土特產”是篇大文章

      三峽熱評欄花(1)

      從樹上摘果到桌上擺盤,相隔數千里,全程不到24小時。不久前,10噸奉節臍橙首次“打飛的”出口新加坡,標志著奉節臍橙空運出口RCEP(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項目拉開序幕。重慶奉節是三峽集團定點幫扶縣,地處三峽庫區腹心,獨特的生態優勢造就了奉節臍橙與眾不同的優良品質。小小一枚地方土特產,不僅向國際客商送去了甜蜜問候,也飽含著奉節人民對美好生活的無限期許。

      土特產是指有一定知名度的本地特色農產品或加工產品。過去,人們往往會從字面意義去理解它:“物美價廉”、“包裝簡單”,甚至是難登大雅之堂的初級產品。今天,看似不起眼的土特產,實則蘊含“大文章”——它一頭連著農業生產、農村發展、農民增收,另一頭則連接城鎮居民的“米袋子”、“菜籃子”、“果盤子”。數據顯示,2022年我國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業營業收入預計超過18.5萬億元、增長4%左右。小小土特產的背后,是一本構建新發展格局、促進共同富裕的“家國大賬”。

      土特產來自鄉村,鄉村“五大振興”之首即是產業振興。中央企業助力產業振興要從哪里入手?“要把‘土特產’這3個字琢磨透”——在2023年第6期《求是》雜志刊發的一篇重要文章中,習近平總書記形象而深刻地給出了解題“金鑰匙”。對于三峽集團有關部門和基層干部而言,這是一項新要求、新考驗,在吹響加快建設農業強國的號角之際,當務之急就是要助力幫扶地區把更多土特產培育成“金飯碗”、打造成“金招牌”。

      首先,要打開“土”的視野。“靠山吃山唱山歌,靠海吃海念海經。”從巫山脆李到福貢獼猴桃,從太平溪春茶到巴林左旗紅辣椒,這些帶著濃濃當地特色的“土特產”,是自然地理和人文環境相互交融的果實。這些來自大自然的饋贈,因其歷史淵源和風土人情而成為一種文化符號,飽含鄉土鄉愁的精神慰藉。

      放眼全國,有的地方把本不起眼的田間臘味做成文創手信,有的地方以“茶”為媒撬動農文旅融合發展,還有的地方積極創辦鄉村耕讀勞動教育大學堂,將優質自然人文資源轉化為教育資源……土特產之“土”,不光是形形色色的農副產品,還可以是沁人心脾的田園風光、耕讀傳家的文化傳統,這些都是鄉村產業振興的獨特“土”壤,呼喚我們打開視野用好當地資源,在開發農業產業新功能、農村生態新價值上不斷深耕細作。

      第二,要摸清“特”的家底。“特”,就是要體現當地風情、找準產品賣點。“真是令人驚奇!小米粉搞出這么大規模的產業來,不容易,值得好好研究總結。”習近平總書記2021年考察廣西時點贊過的美食螺螄粉是最好的例證。小小一碗米粉,原本只是當地人飽腹的日常飲食,卻依靠特色味道迅速“出圈”。

      當前,一些地方農產品因忽視供給側結構而存在產能過剩壓力,其癥結就在于不夠“特”。如果產品只是在一個小地域售賣,短時間內可能會讓農戶口袋鼓起來。但若將視角放大到村與村之間、縣與縣之間、乃至區域與區域之間,可能就會出現產品同質化競爭而導致過剩的情況。哪些優勢可以發揮?哪些潛力可以挖掘?做好“特”字文章,既要摸清本地家底,還要學會跳出本地看本地,打造更多具有獨特競爭優勢的產品。

      最后,要建強“產”的鏈條。“土”也好,“特”也罷,把農產品增值收益留在農村、留給農民,最終要靠“產”:讓產品變產業,以產業助發展。當前,鄉村產業競爭正逐步由單一的產品競爭走向產業鏈競爭。把“小買賣”做成“大生意”,就要瞄準產業鏈發力,真正建成產業、形成集群。

      農業全產業鏈涉及研發、生產、加工、儲運、銷售、品牌、體驗、消費、服務等多個環節。以往,農民就業增收主要在種養領域,現在則要通過培育全產業鏈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領域升級,從農業單項生產環節向全產業鏈持續增收拓展。近年來,巫山脆李的名氣越來越大,其秘訣就是不斷延伸脆李產業發展鏈條,打通賞花、采摘、農家樂、民宿、果品貿易、脆李深加工等全產業鏈,生態產業多元化發展效益凸顯。

      幫扶幫到點子上,駐村駐到心坎里。對于三峽集團助力鄉村振興的基層干部而言,歷年幫扶工作之要,正是扎根鄉土,依托農業農村特色資源,助力鄉村產業全鏈條升級,增強市場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

      吃透“土特產”三個字,做好“土特產”大文章,需要從實際出發、從當下做起。在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推動經濟運行總體回升的關鍵之年和加快建設農業強國的起步之年,這個萬物復蘇的春天,尤其令人期待。(齊飛)

    發布日期:2023年04月18日

    精品国产91久久久久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