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毛慶)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長江經濟帶生態修復和環境保護工作。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實地考察,先后三次主持召開深入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提出“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戰略要求。
為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關于共抓長江大保護的重要講話和指示批示精神,生動反映長江經濟帶沿線地區長江大保護的新作為新變化、新探索新思考,中央媒體記者團隊一路沿江而行,對長江大保護一線進行實地調研,近距離感受長江經濟帶沿線省市的生態發展脈搏。
4月18日至22日,從“長江之眼”重慶廣陽島到“環保之鄉”江蘇宜興,調研團自西向東經重慶、湖北、安徽、江蘇等地,通力協作、星夜兼程,一路調研、一路思索。
他們在追尋什么?他們看到了什么?讓我們走進這支隊伍,通過他們的鏡頭和筆端,再次感受長江生態持續向好的新變化。
系統修復厚植綠色底蘊
暮春四月,正是長江沿岸碧波萬頃、草木繁盛的好時節。
長江大保護中央媒體調研行,打頭第一站便是位于長江上游第一大江心綠島——重慶廣陽島。
2018年6月,三峽集團與重慶市政府簽訂框架協議,參與廣陽島的生態修復。
“五年以來,我們探索運用‘護山、理水、營林、疏田、清湖、豐草’6大策略,統籌推進一江兩岸山體、水系濕地、消落區等生態修復和治理,構建‘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三峽集團所屬長江環保集團上游區域公司執行總經理易志說。
通過整體保護、系統修復,島內上壩森林、油菜花田、粉黛草田、勝利草場等23個生態修復示范地相繼建成,植物從383種增加到627種。如今的廣陽島,山青水綠、草木蔥蘢,景色美不勝收。
系統修復實現綠色蝶變的不只有廣陽島。近年來,三峽集團從生態系統整體性和流域系統性出發,持續拓展水環境、水生態、水資源、水安全、水文化“五水共治”和岸線治理,有效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
在湖北武漢,三峽集團以構建城市生態湖灣為目標,提出“治湖先治灣”“引水活水”流域治理新理念,通過在湖岸構筑功能性濕地,在湖下打造水生態修復示范區,創新應用“EHBR膜+水生態+智能分流”湖灣治理集成新技術,讓湯遜湖水質實現明顯好轉。
在安徽六安,通過探索廠網河一體、城鄉統籌一體、供排澇一體、投建運一體的“水管家”模式,對河道、管網、水質凈化廠、水閘、泵站等一體化管理,將城市“每一滴水”都管起來,有效解決了“廠網分離”等導致的污水處理系統碎片化、治理效果持續衰減問題。
.......
如今,從長江上游廣陽島遵循生態系統邏輯、聚焦自然修復,到中游湯遜湖統籌考慮河湖生態系統原真性和完整性、實現生態修復,再到下游牽頭成立長江生態環保產業聯盟、搭建五大業務協同平臺……一路走來,調研團感受著、記錄著長江生態系統修復新氣象,感受著長江綠色發展的生態脈搏,向海內外讀者展現一張張鮮活的長江新名片。
▲細雨之后的廣陽島,草木郁郁蔥蔥 攝影:毛慶
科技日報社記者何亮說,系統推進長江生態修復已成為當前保護工作重心。這次主題采訪活動,就是要為保護母親河鼓與呼,我們要做長江經濟帶發展的見證者和記錄者,更要做長江大保護的倡導者與監督者。
人民日報海外版、新華社、中國新聞社、環球網等推出系列報道,以直播、圖文、視頻等多種形式,對長江沿線城市水生態環境和流域治理進行綜合報道,相關作品被社交媒體平臺廣泛轉發。有網友在新京報“我們視頻”欄目江蘇宜興污水概念處理廠直播節目后留言稱:“太不可思議了!真是令人向往!”
新華社推出的《一滴污水的凈化之旅——來自長江大保護一線的觀察》對三峽集團系統推進長江生態修復工作進行全面解讀,反映了長江流域生態環境的顯著變化。
科技創新賦能綠色發展
“很新奇,‘污水’竟然還可以泡咖啡。”“沒想到,一個污水廠,容納了這么多高科技。”“大開眼界,廠內能源竟然能自給!”“之前以為污水廠是臭烘烘的,這里幾乎聞不到異味……”
4月19日下午,調研團走訪了三峽集團江蘇宜興城市污水資源概念廠(以下簡稱“概念廠”),這是媒體記者見到這座概念廠的真切感受。
作為國內首個完整導入概念廠理念的污水處理廠,低碳節能、有機農業、厭氧處理等先進技術正以不同形態在廠區中持續進行交換和循環,這里可以使整個社會以全方位的體驗感受“污水是資源,污水廠是資源工廠”的理念。
▲圖為污水在經過概念廠凈化后生成的可直接飲用的“永續水” 攝影:毛慶
“污水處理廠也是實驗室,這里有2萬噸/日的水質凈化中心、100噸/日的有機質協同處理中心和生產型研發中心。這里還可以將實驗室的前沿技術直接應用于現實場景,推動科技成果轉化。”長江環保集團長三角分公司執行總經理蔡意說,概念廠通過“水-肥-氣”的綜合利用,更是實現了廠區內總能源65%~85%的自給率。
在概念廠咖啡廳里,媒體記者與有關部門和地方的負責同志、專家學者、一線技術人員圍坐一堂,圍繞科技創新和長江大保護融合發展,談見聞、談感受,談思考、談對策,共話長江大保護。
“如何針對‘卡脖子’技術,開展靶向攻關,引領行業未來發展?”“下一步,長江大保護在科技創新上該如何拓展合作的深度與廣度?”記者拋出各式問題,在座的有關部門負責同志和專家結合自己的工作實踐各抒己見,思想的火花不斷迸發。
▲圖為宜興城市污水資源概念廠有機質協同處理中心,可處理區域內的污泥藍藻、餐廚垃圾、秸稈、畜禽糞便等有機廢物 攝影:毛慶
創新驅動發展、科技自立自強,在推動共抓長江大保護的道路上,三峽集團始終把科技創新作為重要戰略支撐。4月20日,在結束概念廠之行后,調研團隨即來到安徽六安“水管家”集控中心,藍色大屏幕上,六安水務資產、管網現狀、調度情況等盡收眼底,數字巡檢、運營管理、一體化調度等功能正在實時運行。
“這里可以對六安城北水質凈化廠(二期)、鳳凰橋水質凈化廠(二期)、第一自來水廠、污水提升泵站(12座)、調蓄池(5座)的操作全遠控和視頻全覆蓋。”長江環保集團安徽區域公司執行總經理黃榮敏說,基于“監視-控制-預警-調度”的智慧化集中運營模式,六安市水環境治理初見成效,水生態環境顯著好轉。
▲圖為媒體記者在六安“水管家”集控中心聽取工作人員情況介紹 攝影:毛慶
截至2023年4月,3年間,六安城區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從44.8%提升至69.72%;污水處理能力從18.5萬噸/日提升至41.5萬噸/日;14條黑臭水體全部完成整治并通過住建部復核銷號,22個積澇點完成整治。
守護一江清水,積蓄科技新動能。從城市管網智能檢測機器人、智慧水務集控系統等先進技術手段的運用,到“新概念水廠”的逐漸落地,再到城市智慧“水管家”的探索實踐,數字化技術賦能水污染治理正在為打好長江生態環保領域的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提供重要支撐。
媒體同行守護一江碧水
此次長江大保護調研,媒體記者一路深入采訪,一路進行著認真的思考,針對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綠色發展的重點領域、關鍵環節,深度挖掘、詳實報道。
從草木蔥蘢的重慶廣陽島到水清岸綠的武漢湯遜湖;從“污水變咖啡”江蘇宜興污水處理廠到“污泥變花海”的安徽六安蘇大堰……在近3000多公里的調研行程中,媒體記者用文字和鏡頭全景式展現長江沿線的生態之美、發展之美和民生幸福之美,見證了這條橫貫母親河的綠色發展之路。
▲圖為六安蘇大堰濕地公園的美麗景色 攝影:毛慶
報紙、雜志、電視、新媒體,通訊、評論、側記,直播、訪談、連線……10余家新聞單位施展全媒體報道的“十八般武藝”,既有“污水變咖啡”城市污水凈化新技術的小切口,又有系統推進長江生態修復的共抓大格局 ;既展現上中下游沿岸城市長江大保護的新變化,又對可持續發展的路徑、生態產品價值轉化進行積極思考;既展示成就,也建言獻策。在記者們的鏡頭和筆端,事實與見解融會貫通,一條生機勃勃的母親河正呈現在觀眾眼前。
在近一個月時間里,各新聞媒體單位在重要版面、熱門時段和新媒體平臺相繼推出現場報道,產生良好的社會反響。
人民日報海外版推出的《既要經濟紅 也要生態綠(品牌論)》對經濟可持續發展和生態環境容量之間的辯證關系進行了全面的論證;《為了那一份“長江寄托”》從城鎮污水治理、生態保護、綠色發展等不同角度切入,從整體上反映了三峽集團參與共抓長江大保護的舉措和成效。
《經濟日報》推出的《破解水環境可持續治理難題》圍繞具體事例,直面矛盾,深入探討保護與發展的關系、眼前與長遠的關系、生態環境保護和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關系。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經濟新聞部,圍繞科技創新賦能生態綠島建設,在《新聞30分》和《朝聞天下》播出系列報道,既有鮮活的地域特色,又有清晰集中的主題,感悟廣陽島的今昔之變,生發出走綠色發展之路的堅定信念。中國國際電視臺精干力量深入采訪,在《Global Business(全球財經)》等欄目中對宜興城市污水概念處理廠、六安智慧大腦“水管家”進行直播報道,引發對保護長江的熱切關注。
從“水管家”集控中心,記者們了解的是所有涉水設施的一體化調度、涉水資產全域一體化的布局,思考的是推動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前行探索;
從一片濕地公園,關注的是污泥資源化利用“最后一公里”的探索研究,進而思索的是如何打通污泥資源化上下游產業鏈、帶動相關產業的協調發展。
......
“三峽集團參與共抓長江大保護的新路徑、新特色、新亮點讓人耳目一新,讓我們刮目相看。”相關媒體記者表示,未來將結合自身平臺優勢,全方位、多層次、多形式持續挖掘好長江大保護一線典型人物和故事,為助推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凝聚強大正能量。
編輯:任賢 楊思恒
發布日期:2023年05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