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秦明碩)日前,記者從三峽集團中華鱘研究所獲悉,該所下屬向家壩增殖放流站和烏東德增殖放流站同時實現圓口銅魚規模化繁殖技術突破,繁殖初孵仔魚數量達到10萬尾以上,標志著圓口銅魚親魚培育和催產繁殖技術已日臻成熟,也標志著圓口銅魚繁育科研攻關樹立起一座重要里程碑。
極度瀕危物種圓口銅魚迎來新的生機,而這背后是科研人員長達數十年的不懈奮斗。
瀕危 迫在眉睫
圓口銅魚俗稱水密子、出水爛等,屬鯉形目、鯉科、鮈亞科、銅魚屬,是長江上游具有典型代表性的特有魚類和重要經濟魚類。
三峽集團中華鱘研究所烏東德實驗站站長姜華告訴記者,圓口銅魚作為一種以動物性食物為主的雜食性魚類,是江河食物鏈的重要一環,其種群的繁衍對于維持長江生態系統平衡具有重要意義。
圓口銅魚
然而,由于水質污染、過度捕撈等人類活動影響,圓口銅魚野生資源呈現急劇下降趨勢,已是長江上游珍稀特有魚類保護區指標性物種。目前,除金沙江中下游和雅礱江下游江段尚有一定量的野生種群外,其他歷史分布區幾近絕跡,被《中國脊椎動物紅色名錄》列為極度瀕危物種,其物種保護問題迫在眉睫。
科研 闖關奪隘
挽救圓口銅魚,增殖放流是關鍵步驟。然而增殖放流的前提又是人工繁育,這中間有無數個科研難關有待攻克。
自2005年起,三峽集團持續資助國內權威科研機構開展圓口銅魚人工繁殖技術攻關,組織研究編制了圓口銅魚人工繁殖技術研究計劃,并列入“長江上游珍稀特有魚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生態補償項目-魚類保護研究計劃”執行實施。
隨后,水工程生態研究所、中華鱘研究所、長江水產研究所、宜昌三江漁業有限公司以及四川省農業科學院水產研究所等單位相繼實現了圓口銅魚人工繁殖。
但是,人工培育條件下應激反應強烈、病害頻繁暴發、催產繁殖效果差……無數技術難題仍然是橫亙在規模化繁育征途上的一道道難關險隘,而科研人員拿出越是困難越向前的勇氣,攻關沖鋒的號角一次次地響起。
2009年,中華鱘研究所即開始組織科研人員對關鍵性技術難題進行集中攻關。
經過5至6年潛心研究,科研人員摸清了圓口銅魚的生物學習性和繁殖特性,找到了影響馴養成活的關鍵性限制因素,在此基礎上成功建立了適合其生長發育的人工馴養模式,并實現了馴養條件下性腺發育成熟。
烏東德實驗站科研人員唐大明在監測養殖水溫。(中華鱘研究所供圖)
2014年,他們構建了玻纖缸流水混養模式,成功解決了野生魚馴養成活和性腺發育兩項技術難題。
玻纖缸流水混養模式就是給圓口銅魚創造一個自成體系的小“諾亞方舟”。據科研人員魯雪報介紹,這一模式是基于不同魚類的生態位特征和生物學特點,在人工可控水體環境條件下建立的一種動態、平衡的小型生態系統。該種混養模式以圓口銅魚為主要養殖對象,以魚類生長、存活以及性腺發育為主要評價指標,通過周年養殖試驗,篩選確定適合搭配混養的魚類品種,并進一步確定混養魚類的數量比例,構建食性互補、行為交互的魚類群落結構,較好地解決了野生圓口銅魚在人工養殖條件下由于強烈應激和過度集群導致病害暴發的問題。
魚苗發育觀察 攝影:劉建波
就在這一年,中華鱘研究所成功實現了馴養種魚的人工繁殖,圓口銅魚親魚可以在人工養殖環境下正常發育成熟。這相當于建立了圓口銅魚的物種“生產隊”,為大規模繁育迎來了新希望。
這一步看似簡單,卻是科研人員細致鉆研和辛勤付出的結果。談到繁殖過程,向家壩實驗站副站長曲煥韜說:“首先,我們通過繁殖生物學研究,掌握了圓口銅魚親魚性腺發育的周年變化規律,相對準確地界定了在流水養殖條件下圓口銅魚繁殖的‘窗口期’,并據此適時開展親魚性腺發育情況檢查,篩選成熟度較好的優質親魚作為繁殖親本。然后,根據親魚發育成熟度、繁殖水溫等實際情況,科學制定人工催產繁殖方案,及時完成人工采卵和授精……”
2014年當年,三峽集團中華鱘研究所向家壩增殖放流站利用人工繁殖獲得的圓口銅魚仔魚,開展苗種培育試驗,突破了大規格苗種培育技術難題,獲得了符合增殖放流規劃要求的大規格苗種,并組織實施了小規模試驗性放流。
圓口銅魚這一極度瀕危物種終于重回母親河懷抱。
保護 任重道遠
小規模試驗性放流是圓口銅魚人工繁育又一次從0到1的關鍵一步,但是要實現大規模人工繁育和大規模放流,使圓口銅魚徹底擺脫滅絕的危險境地,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在前期人工繁殖技術突破的基礎上,圓口銅魚規模化繁育關鍵技術攻關正在如火如荼地開展。規模化繁殖需要解決的主要是親魚批量化成熟和高質量成熟等問題,是新的目標。
曲煥韜告訴記者:“針對這些技術問題,我們重點開展了流水養殖條件下親魚性腺發育情況的周年觀察,在前期構建的玻纖缸流水混養模式基礎上,進一步優化了飼料種類、投喂頻次以及生物餌料營養強化等投喂策略;調整了雌雄搭配比例、養殖密度等養殖布局;根據性腺發育不同時期,分階段調整養殖池流速、流態,充分模擬天然生境條件,強化了環境因子調控。”
向家壩實驗站副站長曲煥韜現場介紹圓口銅魚人工培育情況。攝影:劉建波
在三峽建設管理公司烏東德工程建設部、向家壩與溪洛渡工程建設部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下,通過綜合運用這些技術措施,2020年,圓口銅魚親魚繁殖效果有明顯提升,催產率、產卵量以及產后親魚康復成活率等關鍵繁殖技術指標較以往大幅度提高。中華鱘研究所向家壩增殖放流站和烏東德增殖放流站同時實現圓口銅魚規模化繁殖技術突破,繁殖初孵仔魚數量達到10萬尾以上,標志著圓口銅魚親魚培育和催產繁殖技術已日臻成熟,圓口銅魚繁育科研攻關取得新突破。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下一階段中華鱘研究所將以圓口銅魚規模化繁殖突破為新起點,持續加強大規格苗種培育關鍵技術攻關,爭取早日實現環評規劃的增殖放流目標。
曲煥韜總是忍不住暢想圓口銅魚規模化繁育技術被攻克后的情景。在實現圓口銅魚苗種大批量生產后,可以通過規模化的增殖放流補充自然種群資源,同時結合棲息地修復、水環境綜合治理以及常年禁捕等系列環保政策的落實落地,圓口銅魚在野外環境下能夠完成生長、發育、成熟以及繁殖等完整的生活史過程。“也許,在不遠的將來,江里的圓口銅魚資源會恢復到歷史水平,成為長江水生態恢復的又一標志性物種。”
發布日期:2020年09月06日